图片
图片
图片
# 01
“孝”的历史来源
图片
图片
图片
“孝”字为亦声字,最早出现在商朝甲骨文卜辞中,字形为上“老”下“子”,老传子,子承老,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长辈父母养育子女,拉扯子女成长,子女又搀扶父母,让父母老有所养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“从老,从子,子承老也。”“孝”的含义有善事父母、不忤逆父母、尽心尽力孝顺父母、在长辈去世后遵守礼节等。在我国,人们常讲“日行一善”“积善行德”,中国古训云:“百善孝为先”,孝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礼节之一,其作为至德,已然成为了考验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重要关卡,同时,孝文化流传广泛,内容丰富,扎根深厚,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我国古典文献多有记载关于“孝”。“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亲;尊亲之至,莫大乎以天下养。”(《孟子·万章篇上》);“孝,礼之始也。”(《左传·文公二年》);“夫孝,百行之冠,众善之始也。”(《后汉书》);“夫孝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”(《孝经》);“孝者,所以事君也。”(《大学》);“千万经典,孝义为先。”(《增广贤文》);“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言,泛爱众,而亲仁。”(《论语》);“孝有三:大尊尊亲,其次弗辱,其下能养。”《礼记·祭义》。诗歌亦如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(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)、“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”(《诗·国风·行苇》)、“有冯有翼。有孝有德,以引以翼。岂弟君子,四方为则。”(《诗经·大雅·泂酌》)。
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一言以概之即“家天下”,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,“孝”除了对于家庭和睦做出贡献以外,也被应用到制度规范中,成为统治者维护国家稳定的思想工具,因而对“孝”观念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孝文化跨越几千年流传至今,必然有重要价值,而《孝经》则是有关孝文化的经典著作。
图片
# 02
《孝经》的历史流传
图片
图片
图片
《孝经》属十三经之一,主要讲孝的基本理论、臣民如何实行孝道、及统治者如何利用孝治理国家和社会,《孝经》第一章“开宗明义”就直接点出了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已然揭示了《孝经》的根本观点。《孝经》篇幅不足两千字,但却对后世影响深远,它首次将“孝”和“忠”联系起来,阐述了“移孝作忠”的思想,把“孝”的社会作用推上了新的高度,而孝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人心中扎根生长,与《孝经》的传播密不可分。孔子对《孝经》很重视,他曾说过“吾志在《春秋》,行在《孝经》”。可以理解为“我的志向通过《春秋》表现出来,我的行为通过《孝经》体现出来。”
自春秋末年以后,两汉以来,上自帝王将相,下到寻常百姓,对《孝经》更是倍加推崇,把它作为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,李密就曾在《陈情表》中提及:“圣朝以孝治天下。”汉文帝时,就设立了《孝经》博士,等到武帝时,《孝经》被列为必读书目,纳入了小学范围,由此《孝经》迅速在民间普及,后代帝王谥号也多带“孝”字。魏晋南北朝时,《孝经》被广为注解、讲授,如东晋武帝司马睿、南朝梁元帝萧绎也曾为此书作注。到唐代科举时,《孝经》还会为“明科”出题。汉朝“举孝廉”人才选拔制度的建立,宋人黄庭坚《二十四孝图》的广泛流传,也从一程度上说明了“孝”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的重要地位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对于“孝”观念,除了国家本身想利用其尊亲、爱亲、敬亲的理论以维护社会稳定外,人民本身也乐于维护宗族血缘关系。且《孝经》本身用语通俗易懂,因此“孝”观念也易在民间推广传播。宋代黄庭坚在《孝经》为底本创作的《二十四孝图》更是直观易于接受。虽然存在糟粕,如“郭巨埋儿”和“尝粪忧心”,但其中仍有许多精华值得借鉴,对我们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启示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# 03
《孝经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
图片
图片
图片
《孝经》中关于“忠”与“孝”的结合,以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,丰富了孝的内涵,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,也成为中华民族人际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基础。社会也涌现了许多包含“孝”内容的家训、格言、法律条文以及故事等,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中,成为世人的行为准则。《孝经》中对不同阶层的事亲要求不一样,例如对天子的要求是:“爱敬尽于其事亲,而德教加于百姓,刑于四海。”对卿、大夫的要求是:“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,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,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。”普通百姓之孝的要求则为:“用天知道,分地之利,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。”《孝经》中的内容与过去时代无疑是契合的,但它同样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。
在个人层面,有助于修身养性。如今社会,经济高速发展,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的思想观念逐渐被抛弃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城市工作、定居,“尊祖敬宗”的观念也日渐淡薄,只有到清明节或者过年时,才会被强调。因此,“善事父母”便成为首要的提倡。《孝经》论到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简而言之概括起来就是爱自己是孝顺父母的开始。如今社会人们压力渐增,难免有无法自我调节者会走向极端,《孝经》中人要爱惜自己,不让父母难过的倡议,则让许多人会谨记孝顺父母,照顾父母的感受,从而让人更加热爱生活,珍惜生命。
在社会层面,有助于道德风气的形成。在新时期社会文化风气建设中,“尊老”是建设重点,《孝经》“庶人章”中提到“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,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。此庶人之孝也。”但是单论侍奉双亲,使其老有所养,孔子提及犬马也可以做到,不尊敬,又有何区别。因此,孝在这里不能单纯的理解为供养吃喝,或者仅效仿“二十四孝”的行为,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内心尊敬父母,有真诚的孝顺之心,这样父母才会从精神上得到真正的安慰,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才会更和睦融洽。而尊老爱幼,兄友弟恭的社会风气,正是使社会和谐、稳定、团结发展的必要条件。
在国家层面,有助于缓解养老压力。《孝经》认为:“天地之性,人为贵。人之行,莫大於孝。”孝含括了“侍奉双亲”,父母的养老问题如果在家庭内部解决,那么无疑是缓解了国家各养老机构的压力。目前我国老龄化愈来愈严重,但国家养老机构存在起步晚、软硬设施不完备等问题,谚语说“养儿防老”,除了养老院、托老所等机构缓解养老问题外,传统观念还是倡导儿女要主动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,以此减轻国家在养老方面的压力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,不做任何商用、盈利。如有侵权,联系致歉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汇盈策略-低息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知识-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