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雪儿
刚拿到山东省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证,山西小伙子薛亮就和距离学校仅40公里的一家石油化工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。薛亮学习石油化工技术专业,一年前,他在学校组织的双选会上选择在这家企业实习,并约定在毕业后转正。这份工作强度适中、薪水合理,薛亮带着技能实现了“毕业即就业”。
促进产教融合,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,是以实践为主导的职业学院目前面临的挑战。2025年5月23日,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,同意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办学属性由“民办非营利性”变更为“公办”,实行省市两级管理、以东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。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、校长成永江表示,作为一所刚完成“民转公”蜕变的职业学院,在就业定位上,公办院校更“扎根”区域经济,本地就业率成为核心指标,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当地就业,在当地发展。
事实上,立足当地产业,服务区域发展本就是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诞生的原因。改革开放初期,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诞生于全国百强镇东营市大王镇。石油化工、橡胶轮胎、造纸产业是大王镇的核心支柱,这里聚集了大量化工、轮胎、造纸强企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,形成了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。2000年,学校就在做“订单班”和“现代学徒制”的培养。全国劳模魏国华就是该校毕业生。这位从造纸车间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,至今仍是东营科技职业学院的“招生名片”。
成永江表示,当下恰逢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作为胜利油田发源地的东营,急需绿色石化、生态保护、数字经济等面向产业升级需求的人才。
“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必由之路。”成永江介绍,学校不仅要和行业的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更重要的是从教学和管理模式上探索更好的培养方式。
学校与企业共建7个创新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,创办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——由企业方担任院长“抓教学”,学校派驻书记“管思想”,把企业的模式搬到学校来。
面对东营市石化产业绿色转型、低碳发展的需求,学校适时调整相关专业,开展课程。比如引进青岛科技大学广饶橡胶工业研究院,通过科研平台帮助当地企业攻克技术难关。此外,学校和当地石化企业共建实验室,按照当地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,“我们不仅让学生就业,还要尽可能把学生留在当地主导产业就业”。
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张震在工作过程中逐渐意识到,产教融合的深水区在于如何让中小企业参与。“针对中小企业,搭建技术服务中心等专属平台,创新 ‘联盟式’合作机制,开展定向培训,推动产教联合体下沉乡镇。”
想要为区域发展留住人才,要首先把学生吸引过来。薛亮所在的班级大概一半是山东人,另外一半来自全国各地。3年前,作为艺考生的薛亮与本科线仅差0.5分,和目标大学失之交臂,只好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。在选择院校时,他最看重学校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潜力,尤其是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优势,薛亮认为,这意味着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。
薛亮班上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直接就业。近年来,无人机、人工智能、石油化工等有显著门槛的专业备受学生青睐,“有技术,待遇高”。旅游管理、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学生近年来就业压力有所加大。“我们正在转型。”张震不回避痛点,“不能让学生毕业即失业。”
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,最需要的就是“弥补信息差”。作为外地学生,薛亮被东营的“发展”吸引来,却对当地企业知之甚少,学校组织的各种就业培训、双选会解决了他的问题,凭借着对当地企业的深入了解,他很快选择到靠谱儿的就业单位。
据介绍,学校每年都有将近200家省内外企业来到双选会。校长定期带着学院院长,到省内外部分企业“拓岗”,推荐学校的毕业生,帮助他们就业。
汇盈策略-低息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知识-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